懷孕沒多久,
就有很多人以"過來人"的身分諄諄勸戒我
「要多看書呀~寶寶才會聰明」
「要多聽交響樂喔~寶寶脾氣才會好、有氣質來著」
這些"過來人"自己都還沒當父母...

看書,呃~我的確一直都有睡前閱讀的習慣,
只不過懷孕之後有嗜睡的情形,
幾乎是一沾枕頭不消多久就入睡了,
所以書根本翻不到幾頁呢~
而且之前買的書,似乎也不太適合當胎教...
沒關係啦!有看有保佑,我安慰自己。

至於胎教音樂,
據說交響樂對胎兒有神奇的效能,
但是那根本不是我的菜呀!
什麼貝多芬、海頓、莫札特?
我根本聽不出他們美妙的精髓,
只勉強聽的出少女的祈禱...

但是我有心的同學一聽說我懷孕,
馬上捎來一片寶寶聽了絕對好的莫札特,
還細心的花時間替它做了封面,
如此盛情真是令我感動呀,
雖然目前我還是有一搭沒一搭的聽,
秉持著"有聽有保佑"的信念,
在聽膩了自然捲、夾子、馬念先、旺福跟陳綺貞之後,
良心不安的我偶爾還是會拿來助眠一下,哈!







資料如是說:

寶寶還在媽媽肚子裡時(約5個月大),就可以感受到子宮內的各種聲音;
成長至7~8個月大左右時,就可以隱約感受到外界的聲響,
所以太過吵雜或巨大聲響還是應該儘量避免,才不會傷害到胎兒的聽覺。
透過與子宮內胎兒對話的方式,媽媽溫柔的聲音,
可以讓寶寶更有安全感,和穩定情緒作用,也可以幫助寶寶日後的性格發展。
也可以讓寶寶在穩定的環境下,順利吸收營養,有助於生長發育。

一般來說,從胎齡五個月開始對胎兒實施定期定時的聲音和觸摸刺激。
聲音包括胎教音樂和父、母親的語言、愛撫講話。
觸摸包括孕婦本人或丈夫用於輕輕撫摸胎兒或拍打胎兒。
這種刺激被胎兒感受後可促進胎兒的感覺神經和大腦皮層中樞更快發育。
用相同的聲音刺激胎兒,可以引起胎兒大腦中初淺記憶。
這樣堅持幾個月,孩子出生後聽覺比一般孩子靈敏,記憶力比一般孩子強。
對胎兒實施定期定時的音樂刺激,可促進嬰兒的感覺神經和大腦皮層中樞的更快發展,
應選擇一些舒緩、輕柔、歡快的名曲來進胎教。
但悲壯、激烈、亢奮的樂段會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嚴重的會造成嬰兒畸形或閉鎖心理。
因此給胎兒聽的音樂要選擇經過醫學界優生學會審定的胎教音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梁小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